一台服务器请求另一台时 用公网IP和内网IP访问时的区别
深入解析网络架构,洞悉服务器间的通信流程
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服务器A和服务器B位于同一局域网内,它们通过NAT设备进行公网访问。我们将对它们的网络配置及通信流程进行深入探讨。
服务器A的IP地址设为10.1.1.2,服务器B的IP地址设为10.1.1.3,同时对外提供服务的公网IP为1.1.1.1:80。NAT设备的LAN接口IP为10.1.1.1,WAN接口连接Internet的IP为固定的公网IP。
对于内网IP访问,服务器A直接访问服务器B的内网IP 10.1.1.3:80,这个过程并不需要经过NAT设备,是直接的内部通信。
接下来,我们探讨服务器A访问服务器B的公网IP的情况。这里涉及到一种叫做Hairpin的技术。由于服务器A和服务器B都在LAN接口上,当A通过公网IP访问B时,流量首先会发给NAT设备。NAT设备需要进行两次NAT变化,最终把流量从LAN接口返回给A。这种特殊的情况就需要使用到Hairpin技术,打破了常规的限制,允许流量在NAT设备上进行环路传输。
关于服务器B主动访问Internet上的一台服务器2.2.2.2:443的问题。即使NAT设备上只有静态NAT表项(如StaticEntry 1.1.1.1:80 - 10.1.1.3:80),服务器B仍然可以访问Internet。静态映射表是用于将公网IP映射到内网IP,用于外部访问内部服务。而内部设备访问外部网络,不需要经过NAT转换,可以直接通过路由表进行查询和转发。
深入理解网络架构和通信流程对于解决网络问题至关重要。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配置网络设备,确保网络的顺畅运行。服务器B能否运用端口80作为源端口?
端口80,作为众所周知的常用端口,主要用于被动响应。出于安全考虑,操作系统通常会限制应用程序使用此端口作为源端口。实际上,系统更倾向于让应用程序选择使用从49152到65535之间的私有端口作为源端口。
如果我们深入探讨服务器B使用这些私有端口的情况,当应用程序选择49152-65535范围内的任何端口作为源端口时,它并不会匹配到固定的NAT表项。而且,如果NAT设备没有配置动态NAT,那么服务器B发送给Internet的数据包将会以源IP地址10.1.1.3转发。尽管这个IP地址能够在Internet上成功送达目标服务器,但由于这是一个私有IP地址,所以返回的响应可能会遇到障碍。
简单来说,服务器B无法直接使用端口80作为源端口进行通信,而应该使用系统推荐的私有端口。如果选择了非标准源端口进行通信,可能会遇到NAT配置和返回响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