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民俗文化 2025-05-07 18:53www.1681989.com民俗文化

“也无风雨也无晴”源自宋代文学巨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诗词,是苏轼在人生坎坷道路上,对风雨与晴天的超越,也是对人生波折的坦然接受。

一、走进原词的世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诞生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岁月。此词叙述了词人在沙湖道中遭遇雨水却悠然前行的经历。其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最终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尾,传达出一种超越顺境与逆境的哲学思考。

二、诗句的深邃内涵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挫折,而“晴”则代表着顺境与舒适。苏轼借助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境界。这句诗也蕴含着佛家的“空”与道家的“自然”思想,暗示内心的平静可以化解外界的纷扰,展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的生命智慧。

三、跨越时空的文化影响

苏轼的这一诗句,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影响了众多创作者。在音乐领域,黄建为的同名歌曲《也无风雨也无晴》以现代音乐诠释了这一古典意境,五色石南叶的《蓝·也无风雨》则融入了古风元素,向苏轼的原作致敬。在文学领域,沈昌文的回忆录《也无风雨也无晴》以书名呼应苏轼的词意,记录了个人奋斗史和中国当代出版业的变迁。杨弘的同名自传体作品(2025年出版)则通过回顾人生的低谷与成长,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而在言情小说领域,舒衣的网络小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借用了这一诗句,将爱情与人生际遇交织在一起,引发现代人对情感困境的反思。

无论是音乐创作、文学作品还是言情小说,这些衍生作品都赋予了“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古典诗句新的生命和内涵,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流传,并触动人们的心灵。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