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不当言论被退学
典型案例分析及法律与校规依据解读
一、令人瞩目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的言论行为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以下两个案例,无疑为典型且具警示意义。
案例一:多次违规、屡教不改的退学处理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的学生李某某,在2020年6月直播中使用了不当词汇调侃女生,受到留校察看处分。2021年5月,他再次触碰禁区,发布不当言论。校方因其“不思悔改”,最终作出了退学决定。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对于多次违规且教育无效的学生,高校可能会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案例二:损害国家利益或民族感情的言论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季子越,在境外社交平台上发表了涉及南京大屠杀的错误言论。其言行被校方认定为“背离人才培养理念”且“损害国家利益”,最终遭到开除学籍的处罚。此类行为不仅触及了社会底线,还可能触犯刑法中关于煽动颠覆国家政权、侵害英雄烈士名誉的条款。
二、法律与校规的清晰界定
民事责任与治安处罚:不当言论如构成侮辱、诽谤,便违反了《民法典》关于名誉权的规定,需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对散布谣言、公然侮辱他人等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校纪校规的严格执行:高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校内制度来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如南阳理工学院学生李某某因发布虐猫视频及不当言论被开除学籍,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对李某某的退学决定则体现了对屡教不改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三、处理程序的规范性及其深远影响
程序要求:高校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遵循调查、听证、申诉等程序。季子越案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方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允许其申辩并最终作出处分决定。
社会影响与警示作用:不当言论容易引发网络舆情,损害学校声誉。如南京体育学院工作人员张某某因不当言论被停职,这再次强调了对言论的严格监管和依法处理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不当言论的退学处理,必须结合言论性质、违纪次数及社会危害性进行综合判断,同时处理过程需符合法律和校规的程序要求。这不仅是对个别学生的惩处,更是对广大学生的警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