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课堂笔记
一、《端木蕻良的文学之旅:土地的誓言》
让我们一同走进端木蕻良的世界,感受他笔下的东北风情与深沉的爱国情感。
二、作者与创作背景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是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与《大地的海》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在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他写下了这篇充满思乡之情与爱国热情的文章。文章抒发了东北流亡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土的决心。
三、课文结构
全文采用递进式结构,分为两段,每段都遵循“直抒胸臆—回忆故乡—情感升华”的脉络。第一段通过描绘白桦林、马群、高粱等东北特有的风景,展现了关东大地的富饶与生机。第二段则通过描绘故乡的春秋图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为故乡战斗的决心。
四、重点字词积累与特殊词义
文章中有很多易错字词,如“炽痛”、“嗥鸣”、“斑斓”、“谰语”、“亘古”、“默契”等,需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特殊词义,如“泛滥”是贬义褒用,形容情感奔涌难抑;“污秽/耻辱”则暗指被侵略者践踏的屈辱。
五、写作特色与修辞手法
端木蕻良在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呼告、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他将土地拟作母亲,运用呼告的手法,强化了文章的抒情性。排比的运用则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画面感。他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
六、主旨与思想升华
这篇文章通过描绘故乡的丰饶与沦陷后的苦难,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与思念。作者发誓为解放故乡而战,展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文章的现实意义在于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强调捍卫国家主权与尊严的重要性。
七、学习目标与难点突破
学习,我们需要掌握重点字词,流利朗读并梳理文章结构。高阶目标则包括分析呼告、排比等修辞的抒情效果,体会作者情感递进层次。结合历史背景,如“九一八”事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土地的誓言”的深层含义。建议同学们围绕“东北特有意象”整理思维导图,以强化对文本情感与结构的理解。
让我们共同感受端木蕻良的东北情怀,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