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黑社会老大尹国驹
一、人物概述
尹国驹,出生于澳门贫民窟的1955年。本名之下,他有着“崩牙驹”“驹哥”的别名,这些称呼背后隐藏着一段关于他年轻时的故事——16岁那年,因一次摩托车事故,他失去了门牙,由此获得了“崩牙驹”的外号。他是澳门最大黑社会组织“14K”的头目,被《时代周刊》赞誉为“澳葡末期的教父”。在他的鼎盛时期,他掌控着十万门徒,势力范围遍布东南亚。
二、黑帮崛起与犯罪之路
尹国驹的崛起之路并非坦途。在七十年代,他加入了“14K”,通过放高利贷、控制和地下产业等非法手段迅速崛起。他与赌王何鸿燊联手,共同垄断利益,击退香港黑帮的入侵,从而巩固了澳门赌业的控制权。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九十年代与敌对帮派的冲突愈演愈烈,涉及军火交易和街头枪战,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动荡。
1998年,尹国驹涉嫌策划澳门警察司司长白德安座驾爆炸案,同年被捕。他被控参与黑社会、洗钱、非法交易等罪名,被判刑15年,后减刑至13年10个月。
三、争议事件回顾
尹国驹的江湖生涯充满了争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与张子强的纠葛。1996年,张子强在澳门赢钱后未支付“规矩”小费,尹国驹迫使他下跪道歉并勒索1亿港币。他还因涉黑活动和跨国犯罪被180余个国家通缉,曾在菲律宾躲避追捕。他的高调作风在1998年达到了顶峰,自资拍摄的电影《濠江风云》成为法庭定罪的关键证据。
四、出狱后的转型之路
2012年,尹国驹刑满释放后,开始转向合法商业。他涉足加密货币、房地产(如缅甸东美园区)等领域,还推出了洪门主题产品(如啤酒、槟榔等)。他成立了“世界洪门历史文化协会”,以“弘扬忠义”为口号参与慈善活动。他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被质疑借机洗白,甚至在国际上引发争议。
五、社会评价
尹国驹在澳门社会评价中拥有双重形象。早年他以暴力手段掌控澳门地下秩序,被视为黑社会的代表人物。尽管他后期尝试转型,但仍饱受争议。他被视为澳门回归前黑社会时代的象征性人物。他的故事既是澳门社会历史的缩影,也反映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