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一、铸造背景与任务启动
在历史的洪流中,时刻铭记着那些重大的瞬间。1950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方案经严格筛选正式确定。彼时,天安门及各大重要机构所悬挂的国徽均为木质,虽承载着民族之荣耀,但木质材质易变形褪色,无法满足长期展示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阳第一机器厂,现更名为沈阳第一机床厂,凭借其在铸造领域的独特优势,于1950年9月被委以重任——铸造金属国徽。
二、铸造工艺:挑战与突破
金属国徽的铸造绝非易事。材质的选择便是一大挑战。国徽采用铜铝合金,既保证了硬度,又兼具一定的韧性。这枚国徽,直径2米、竖直径2.4米,重达487千克,是当时铸造工艺的一大考验。模型制作过程中,特别选取了内蒙古细砂与大连粗砂进行混合,以追求表面的光洁度。
在铸造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了诸多难题。铜与铝的熔点差异大,如何实现二者的完美熔合是一大技术瓶颈。工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通过局部浇水加速冷却的方式,成功实现了铜铝的熔合。由于设备简陋,工人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与智慧,自制铁罐替代化铝罐,木棒搅拌脱氧,通过肉眼观察铝水颜色来精确控制温度。在细节处理上,工人们反复试验,解决了麦穗颗粒不饱满、局部缩型等问题,确保国徽图案的清晰立体。
三、铸造团队:技艺与精神的传承
金属国徽的铸造团队由焦百顺、吴嘉祜等十余名技术骨干组成。他们分阶段完成了模型制作、浇铸、精加工等工序。在铸造过程中,工人们日夜奋战,自力更生,精益求精,展现出了卓越的工匠精神。
四、完成与历史意义
1951年5月1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金属国徽正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替代了木质国徽。作为新中国首枚金属国徽,它的铸造过程不仅标志着工业技术的突破,更承载着国家尊严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一国徽,是工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技术的里程碑,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崛起,成为了中华儿女的骄傲。至今,每当人们仰望天安门城楼,都会被这枚熠熠生光的国徽所震撼,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