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3亿理财到期收回不到3000万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煤机)在2023年5月,以其闲置的自有资金3亿元,认购了外贸信托旗下的华软新动力精选系列单一资金信托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到5%。这些产品的期限仅为12个月,至2024年5月底陆续到期后,公司仅累计收回了2956.34万元,剩余2.7亿元本息面临兑付风险。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信托产品结构及其潜在风险:
郑煤机通过外贸信托认购的这三只信托产品,虽然名义上是单一资金信托,只有一个客户,即郑煤机本身,且投资方向为“权益类产品”。资金在层层嵌套之后,实际上流向了杭州的一家量化私募机构。不幸的是,2023年11月,这家私募机构被曝出“跑路”事件,导致郑煤机的底层资产无法收回。关于信托的角色,外贸信托作为一个通道方,仅收取管理费,并不承担投资风险。郑煤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受托人未按约定操作投资标的,涉嫌资金挪用并脱离监管,因此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事件暴露出的核心问题:
郑煤机的理财风控存在明显缺陷。该公司近年来持续大额投资高风险非标理财产品,如2023年的理财额度高达70亿元。尽管追求高收益,但郑煤机忽视了底层资产的透明度,并未建立有效的投后跟踪机制,导致未能及时识别资金流向异常。信托嵌套模式的隐患也浮出水面。郑煤机通过分拆三只信托产品,规避了董事会的审批限额(单只产品1亿元无需董事会决议),导致决策层对实际投资标的失察。资金通过多层嵌套后脱离监管,底层资产失控风险大增。
后续影响与应对措施:
郑煤机已启动司法程序进行追偿,并承诺未来会更严格地筛选投资标的、加强投后跟踪。这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理财市场产生了警示作用,尤其是国企在理财过程中偏好高风险金融产品、忽视合规审查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单一资金信托作为“通道工具”的合规性也受到质疑。郑煤机此前曾卷入2023年“杭州30亿私募跑路”事件,两次踩雷均涉及华软新动力旗下产品,这暴露出该公司在风险偏好方面的惯性问题。这一事件提醒其他企业,在投资理财时不仅要关注收益,更要注重风险管理和合规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