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 苏轼

民俗文化 2025-04-18 03:16www.1681989.com民俗文化

《赠刘景文》是一首由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创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这首诗托物言志,借深秋初冬之际的自然景色来勉励友人,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诗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二、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期间赠予好友刘景文的。当时,刘景文已近六十岁,仍壮志未酬。苏轼便以此诗表达对其品格与志向的赞颂。这首诗的写作也暗喻着苏轼对人生阶段的独特理解:即使青春已逝,但在壮年时期,我们仍然拥有成熟的力量和有为的黄金时期。

三、诗文赏析

1. 意象与对比:

诗中的前两句以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凋零景象。“菊残犹有傲霜枝”却突显了菊花坚韧不屈的气节。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后两句则笔锋一转,赞颂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喻示在困境中仍蕴含希望与硕果。这种转变使得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寓意深远。

2. 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全诗通篇写景,却巧妙地融入了对友人品格的称颂。例如,诗中的橘树象征着独立坚贞的节操,与屈原《橘颂》的意蕴相呼应。

反悲秋传统:苏轼在这首诗中一反古人悲秋的基调,赋予深秋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诗的情感更加积极向上,充满力量。

四、主旨

苏轼借冬景的“橙黄橘绿”,勉励友人珍惜壮年时光,以豁达胸襟面对逆境。诗中的“傲霜枝”“橙黄橘绿”等意象,既是自然规律的写照,也是人生境界的升华。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勉励,也是苏轼对自身政治坎坷的释然。

五、文学价值

《赠刘景文》语言凝练,意境高远。被《苕溪渔隐丛话》评为“曲尽其妙”,成为宋代咏物诗中的典范。其哲理内涵超越个人际遇,传递出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勉励友人的佳作,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人生颂歌。它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