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步骤
革兰氏染色:介绍细菌世界的阴阳之分
在微观世界的细菌家族中,有一种神秘的染色技术,可以让研究者轻松识别出革兰氏阳性菌(G⁺)和阴性菌(G⁻)。这项技术就是革兰氏染色,堪称细菌学中的“阴阳鉴别术”。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种技术的操作流程、关键原理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操作步骤详解
1. 涂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上,轻轻滴加无菌水或蒸馏水,使用接种环挑选鲜活的菌体,与水滴混合,均匀涂布成薄片。
2. 干燥与固定:将涂好的载玻片置于室温下自然晾干,或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微加热烘干。固定时,将载玻片快速通过火焰3-4次,确保菌体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3. 初染: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菌膜进行染色,染色时间约1-2分钟。染色完成后,用流水轻轻冲洗。
4. 媒染:接着滴加碘液(如革兰氏碘液),作用时间1分钟。这时,会形成结晶紫-碘复合物,使细菌更容易区分。然后,用水洗去多余的碘液。
5. 脱色:这是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关键步骤。使用95%的乙醇进行脱色,时间约20-45秒,或者直到流出的乙醇无色为止。立即用水洗终止脱色过程。
6. 复染:脱色完成后,滴加沙黄(或番红)染液进行复染,时间1-3分钟。复染的目的是增强对比,使细菌更容易观察。
7. 镜检:将载玻片放置在油镜下观察。革兰氏阳性菌呈现紫色,而阴性菌则呈现红色。
二、关键原理剖析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关键在于细胞壁的差异和染色选择性。G⁺菌的细胞壁厚且肽聚糖含量高,在脱色过程中会脱水收缩,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而G⁻菌的细胞壁则相对薄,脂质较多,脱色时脂质溶解,复合物被洗脱。复染的过程则是通过红色染料覆盖脱色后的G⁻菌,进一步增强了细菌的对比性。
三、操作注意事项
在进行革兰氏染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菌体进行染色,因为老化菌的细胞壁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假阴性结果。
2. 脱色时间是关键,需要精准控制。时间过长可能导致G⁺菌脱色,时间过短则G⁻菌未能充分脱色。
3. 碘液需要新鲜配制,避免氧化失效。
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标准化操作与原理,就能准确区分细菌的革兰氏属性,为后续细菌鉴定和抗生素选择提供重要依据。在这神奇的染色术中,我们得以窥见微观世界的奥秘,感叹科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