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于危难之间
“受命于危难之间”这一深刻而富有力量的表述,源自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的《出师表》。中的“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凝聚了诸葛亮回顾自身经历时的感慨与壮志。让我们一同其背后的含义、背景与文化影响。
一、核心含义
字面解释上,“受命于危难之间”就是在军事失利、国家危难之时接受使命并担当重任。举个例子,当刘备在当阳长坂坡遭遇战败,诸葛亮临危受命,代表蜀汉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这就是典型的“受命于危难之间”。
而这句话的延伸内涵则更为丰富。它不仅仅代表了接受任务的行为,更体现了完成任务者的忠诚与担当。在历史背景的映射下,这句话暗指了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事件。诸葛亮受托辅佐年幼的刘禅,延续汉室的基业,展现了他对蜀汉政权的无尽忠诚,以及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的责任感。
二、文本背景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准备北伐前上书给后主刘禅的奏表。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在于劝谏刘禅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并表明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其语言风格情感真挚,质朴恳切。文章以四字句为主,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叙述展现家国情怀。
三、文化影响
“受命于危难之间”这一表述已经成为汉语中形容临危受命的经典表述。它常常用于赞誉那些在危机中勇敢担当重任的人物。《出师表》也被列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其中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士大夫品格的象征。
要深入理解这一历史语境,我们可以进一步研读《三国志·诸葛亮传》以及《出师表》全文。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诸葛亮的生平、政治智慧和文学成就。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挺身而出,担当重任。
“受命于危难之间”这一表述,不仅仅是诸葛亮的个人经历,更是中华民族面对困境、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