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 李白
李白的《长干行》是唐乐府诗中的瑰宝,通过女性的独白展现了商贾家庭的爱情与离别。让我们对其进行深入:
一、诗歌概况
该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秋末,正值李白初游金陵之际。作为乐府诗旧题《长干曲》的再创作,它与崔颢、崔国辅的同题材作品共同成为唐代长干题材之佳作。整首诗分为两部分,以商妇的独白形式展开,细腻描绘了爱情的纯真、羞涩、离别与思念。
二、核心内容与意象
诗歌首先回忆了童年时光,“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以青梅、竹马为意象,勾勒出一幅孩童嬉戏的场景。接着,转向新婚的娇羞情态,“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少女初为人妇的羞涩跃然纸上。通过借用“尾生抱柱”典故,表达生死相依的忠贞。在离别部分,通过瞿塘峡险滩、门前青苔等意象,隐喻丈夫远行的艰险与时光流逝的孤寂。
三、艺术特色
该诗完美融合了叙事与抒情,以商妇的生活片段为线索,情感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自然,直抒胸臆,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善用民间口语,如“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展现了浓厚的民歌风韵。在意象与典故的运用上,“抱柱信”“望夫台”等深化了情感的厚度。
四、后世影响
《长干行》不仅成为形容纯真爱情的经典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文化符号,而且对乐府诗进行了继承与突破,融入了个人化抒情,开创了文人乐府诗的新境界。
五、争议与考据
关于《长干行》的作者问题,虽然部分学者质疑其是否为李白所作,但主流观点仍将其归于李白的作品。关于诗中的“床”字,有观点认为它指的是井栏(坐具),而非现代意义上的睡榻。这为我们解读这首诗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总体而言,《长干行》是李白对乐府诗的杰出贡献,它深情描绘了爱情与离别,成为后世不朽的文学经典。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语言的质朴自然,还在于情感的真挚与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