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与数字乡村(数字乡村和数字农业的关系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原文——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原文
——全面深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
——推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数据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加快城市智能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构建城乡常住人口动态统计发布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助力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几点解读■“十四五”数字乡村建设进入数字驱动新阶段
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近几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积极鼓励数字乡村发展,特别是自2022年开始陆续出台多项重磅政策,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指明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
——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界定“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2022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浙江、河北、江苏、山东、湖南、广东等22个省份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已大幅提升,“互联网政务”加快向农村延伸,农业“放管服”电子审批初见成效,借助数字化平台理顺了三资管理的体制机制;平安乡村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基本建成涵盖中央、省、市、县、乡镇、村6级联网应用体系。
此次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赋予了数字乡村建设更多的内涵,特别提出“统筹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协同优化城乡公共服务。”,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数学乡村建设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十四五”时期,加快城市智能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化服务供给,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特别是城市市民在数字政务方面的便捷体验,逐步向乡村延伸,广大乡村百姓在办理涉农服务事项时也可以获得线上线下一体化办理的高效便捷体验。
《规划》的发布实施使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入数字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的综合应用,必将促进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数字流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协同融合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全面赋能农业各细分领域数字化转型
——通过梳理《规划》中涉及农业的部门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将从全方位多角度重点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将数字技术应用与农业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
目前,我国养殖场直连直报系统已实现横向互联、省部互动,养殖技术线上指导服务广泛开展;渔业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加快,产销对接平台逐渐普及。随着《规划》推动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底层技术赋能并和基础学科知识等的结合将全面赋能农业各个细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建设棉花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和服务产品,建立健全棉花监测预警体系和重要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和图像识别算法,搭建棉花生产加工环境预警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全方位,全链条的深度应用使得原本割裂的农业产业链基于数据驱动有效链接,高效协同发展,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经营、金融、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瓶颈,为农业数字化转型,高效发展提供支持。